野生梓叶槭,藏有大思路
“近自然植物群落”是一种城市绿地建设的新理念和新技术,在世界各地已经开始应用和推广。这项理念的核心是,选择乡土植物中的主要乔、灌木种类,通过人工营造与植被自然生长相结合的环境,构造一个群落结构完整、物种多样性丰富的人工管理绿地。
“这样多的本土植物可以进园林,但是我们还是运用得很少。”庄平和林农说起这一点,都流露出遗憾。他们特别以进入世博的几株数十厘米高的梓叶槭苗为例。
资料显示,梓叶槭为我国特有品种,分布于四川,不仅分布区狭窄,且数量不多,零星散生于亚热带常绿阔叶林中。目前各产区极为罕见,已陷于濒危状态。其树干高大可以高达20多米,材质坚硬、致密,为优良的用材树种;其树形优美,冠幅大,又可作绿化观赏树种。
对此,生活和工作在都江堰山区的庄平另有解读:“在青城山都江堰和龙池、虹口较低的山区河谷里,到处都可以看到梓叶槭。”然后,他又强调了一句:“它们都是野生状态。”
本土的优势植物梓叶槭没有被有效利用,正反映了现代城市绿化、植物用材选择上的跟风现象。“如果注意观察,你会发现各地种得最多的是一种叫柳杉的树,这种跟风不是好现象。从物种多样性,本土特色上看,单一树种的选择是不自然的。”庄平遗憾地说:“梓叶槭同样具有观赏和用材价值,生长速度也不比柳杉低,材质甚至更好,但却被忽略了。”
如果只是把一批四川特色植物植入世博园“仅供观赏”,就是失去了一次机会。“宣传世博园木土植物的同时,应该有资源保护和利用的大思路。”庄平一语道破梓叶槭进入世博背后的专家思路。
延伸阅读
世博园植物的异域风情
上海世博园区内,各个场馆都精心挑选种植了寓意其文化特色的植物。
在沙特馆,枣椰树是一种沙特阿拉伯的特有植物,树影婆娑,是当地风景的代言者。沙特馆“丝路宝船”的设计者为场馆设计了150棵枣椰树。由于枣椰树对环境非常敏感,通过海运从沙特长途引进引种成功的难度非常大。在中国科研机构的帮助下,他们终于在中国南方找到了相同的枣椰树。
新加坡馆顶层的“空中花园”分为中国、马来、印度、欧亚四大区域,寓意着多元文化。“中国区”由开着炫目红色、粉色和橘色花朵的各类植物组成;“马来区”主展的植物大多开着黄色和绿色的花朵;“印度区”是可以散发芬芳气味的植物;欧亚区主要为开着白色花朵的植物。
新西兰馆屋面是一个完整的坡状花园。从新西兰火山口高原植被到树蕨、沙漠植物,以及现代日常食用蔬菜等,应有尽有。花园中融入的南太平洋风情,不少是首次来中国的新西兰珍贵植物。
此外,法国罗阿案例馆前种植了玫瑰;瑞士馆有代表瑞士乡村风光的草地式屋顶;卢森堡馆由红叶石楠、红叶李、矮牵牛等组成了“森林城堡”。
推荐阅读:
(来源:四川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