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文明建设的“组合拳”
近年来,成都深入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收效明显。现在,朝着“力争通过5年左右的努力,形成在生态文明建设方面可复制、可推广的成都模式”的目标,成都砥砺前行。
今年2月,市委十二届三次全会确定了成都全面深化改革的“路线图”,在这张将深远影响成都未来的“图”上,“生态文明建设”着墨颇多。“加快生态文明制度改革”也被确定为2014年成都市深化改革重点工作。
在这次大会后,“成都对侵犯生态红线‘零容忍’”的新闻登上《人民日报》头版。其实,近年来,围绕着深入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成都打出了一套“组合拳”,收效明显。
—制度探索。成都积极探索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体制机制改革创新,探索乡镇(街道)环境保护机构改革,317个乡镇(街道)环保机构建设正在全力推进,以解决基层环境保护工作“无专人管、无能力管”的困局,将在全国率先实现基层环境保护机构建设网格化、全覆盖。
—环境治理。成都拉开“绿水行动”,2012年推出跨界断面水质超标资金扣缴制度,为污染水环境戴上“紧箍咒”,并从2013年启动黑臭河渠整治,计划用3年时间消灭市域内所有黑臭河渠;清洁大气,成都有针对性地开展了燃煤锅炉污染清理整顿、餐饮业油烟污染整治、施工和道路扬尘治理、秸秆禁烧等多项专项整治,在水泥、钢铁、玻璃等重点行业企业积极推行节能减排,以及绕城高速路内燃煤禁烧和煤改气工程,年均减少燃煤400余万吨;打击违法排污企业,成都规划、环保、水务等部门形成合力,排查锁定违法排污单位上万家,8000余家已完成整治,今年的PM2.5污染浓度较去年下降了17%。
—生态保护。成都编制了《成都市生态保护总体规划》,全市将形成“两山两环两网六片”的生态格局,将法律法规要求的世界遗产、风景名胜区、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地质公园、水源保护区、环城生态区、第二绕城高速和市域主要河流控制绿带划入生态保护红线,刚性保护生态资源;坚持植绿,近年来,中心城区新增了18个市政公园、10个郊区公园,建成1623公里城市绿道、绕城200米生态带52.6公里,仅2013年就新增健康绿道92公里、城市绿化65万平方米;在龙泉山、龙门山脉则继续实施退耕还林、天然林保护工程,全市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和森林公园总面积达到3773平方公里,全市森林覆盖率增至38.1%。
……
日前,国家批准了首批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成都跻身其中。新的号角已经吹响,朝着“力争通过5年左右的努力,形成在生态文明建设方面可复制、可推广的成都模式”的目标,成都砥砺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