溯源:可持续发展 成都的生态文明梦
今年2月,市委十二届三次全会后不久,“成都对侵犯生态红线‘零容忍’”的新闻就登上了《人民日报》,并引发对成都全面深化改革、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关注热潮。
其实,从市委十一届九次全会以来,成都就以“把生态作为绿色的基础设施来优先打造”为指引,迈出了城市转型升级、可持续发展的步伐。
城市转型升级的“一大步”
像成都这样的特大中心城市,辟出这么大面积的绿色生态空间,并用刚性的制度保护下来,在全国都是极其罕见的—从环城生态区建设起步,成都迈出了城市转型升级、可持续发展的稳健步伐。
环城生态区,是由我市城市总体规划确定的、沿中心城区绕城高速公路两侧各500米范围及周边七大楔形地块内的生态用地和建设用地所构成的控制区,总规模为187.15平方公里,其中生态用地有133.11平方公里。这块庞大的“绿地”,相当于整个中心城区面积的1/5。
像成都这样的特大中心城市,辟出这么大面积的绿色生态空间,并用刚性的制度保护下来,在全国都是极其罕见的。环城生态区从一亮相,就吸引了关注的目光。在2013年初的新闻通气会上,市规划局新闻发言人用“战略决策”来描述市委作出的这一重大决定。
早在2011年底,成都市委十一届九次全会就响亮地提出:要打牢生态本底,坚持用抓基础设施的办法抓生态建设,坚决维护“绿线”规划的权威,抓紧推动环城生态区保护进入城市立法程序,让这条中心城区的“翡翠项链”能够世代传承。
2012年,十八大召开,首次提出要构建包括生态文明建设在内的“五位一体”格局。这时的成都,已经率先迈出了深入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步伐。
按照“把生态作为绿色的基础设施来优先打造”的思路,成都编制了“环城生态区总体规划”,开国内针对城市特定区域规划立法的先河,对环城生态区实行“绿线”控制;制定了《成都市环城生态区保护条例》,以立法的形式,对这部分生态用地予以刚性保护。
成都所做的不仅仅是保护。市委提出,要打造“八十公里环城绿廊”,并规划打造一批生态河流和人工湿地,以及一批富有人文气息的亲水景观和滨水空间,让成都这座滨水城市的水系更加完善、水景更加美丽、水韵更加悠长。据测算,环城生态区湖泊水系工程建成后,将使中心城区的水面比例从1.8%提升到6%,公共绿地比例从6.8%提高到27.2%,生态效益明显。
从环城生态区建设起步,成都迈出了城市转型升级、可持续发展的稳健步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