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市场动态 > 哈耶克理论成泡影 成都旧城改造的思考【评】
市场动态

哈耶克理论成泡影 成都旧城改造的思考【评】

来源: 中国经济时报 作者:子德 黄荆 日期: 2006/8/11 9:16:13
    中国园林网8月11日消息:成都,在这片坐落在长江上游号称天府之国的土地上,早在四五千年前,这里的人们就创造出了举世闻名的三星堆文化以及印证了蜀国辉煌的金沙遗址。公元前三世纪李冰父子修建的都江堰水利工程,至今仍在发挥着巨大的灌溉、防洪作用。

    世纪之交,中国政府吹响了西部大开发的号角,这座2300年来城址不变、城名不变的文明古城仿佛从一夜间醒来,雄心勃勃地提出了用五年时间把成都建设成为“创业环境最佳、人居环境最优、综合实力最强的中国中西部特大型中心城市”的战略目标。

    危改工程、畅通工程、沙河整治、东郊工业区结构调整、水环境综合整治等,围绕着实现城市最高发展战略目标,成都开展了浩大、系统的旧城改造工程。

    今天,频频闪现的还有“重大决策公示”、“听证”、“信息公开”、“扶困救助备用金”……这些字眼已成为成都在旧城改造环境里一个个聚合人气、深得民意的字眼。

    古老的成都重新焕发了活力,这一切似乎与先辈们创造辉煌古蜀文明时的情景有点儿像。在文学爱好者的笔下,成都是迷人的、充满魅力的:浣花溪茂密的芦苇,优雅的鹭鸶;杜甫草堂,武侯祠溪流环绕,竹木葱茏;“熙来攘往,如登春台”的春熙路商业街,全国的街头潮流和品牌都在这里跳动着同一脉搏;傍晚时分的老成都民俗公园,夜幕低垂,灯光亮起,成都老桥老街次第在眼前呈现;窗明几净的英特尔、中芯国际等跨国公司办公大楼,整齐地坐落在市郊不到十公里的高科技开发区内;口感细腻,特色鲜明的火锅,串串香;时尚漂亮的成都女孩;合理规划的马路;整齐布局的商业住宅区;威严高耸的办公大厦;流光异彩的霓虹夜景;绿树掩映、花木丛生的高速公路……

    三年来,成都完成了13.16万户居民大搬迁;实施改造开工面积835万平方米;累计拆除各类危旧房577.14万平方米;实现投资181.57亿元。

    静态的数据也许还不足以充分说明问题。如果我们知道三年来成都拆除各类危旧房屋的总量与前11年的总量相当,我们或许能更深刻理解这座城市渴望变革现状的急切心理。

    面对此情此景,让我想起了哈耶克的一本书,那本《通往奴役之路》,那本几乎引起了所有不同流派的知识分子极大争议的大作,在书中哈耶克毫无遮掩地表示社会主义和计划经济必定导致低效率,他认为只有自由主义才是正道。哈耶克还悲观地认为,社会主义是一条通往奴役的、没有出口的死胡同。

    如今,哈耶克的名字已经在全球范围内被知晓,他在经济、社会、哲学思考上达到的高度,也被广为认同。然而,三年来成都的巨大变化,从经验和知识等不同层面告诉我,哈耶克的论断,似乎正成为一个渐行渐远的童话。

    (一)历史·现实

    善意的城市规划学家和历史学家们可能不曾料想,他们推动政府禁止拆除四合院老房子所做出的努力,甚至被居住其中的市民们看作是富人的傲慢。因为,保存得再完好的古旧建筑,都不可能从根本上提升一家三口居住在10多平方米的阴暗、潮湿、漏雨的小屋子里的主人的生活质量。

    2004年3月30日下午,成都武侯祠后院戏台上搭建了一个录制现场,湖南卫视《象形城市》节目专题《问城记》准备询问十个城市,第一站定在了政府作风比较开明的成都。这里邀请了原台北市文化局局长、著名学者龙应台和时任成都市主管城建的副市长孙平对话。

    龙应台在《象形城市》录制一开始就直言她对成都的失望:“和去过的其他城市没有什么区别,拆得非常彻底,不是成都失去了我,而是我失去了成都。”

    虽然龙应台同时表达了对成都的热爱,但成都市民们还是忍不住对龙应台的“失望论”产生了激烈回应。嘉宾建筑师刘家锟针锋相对反驳龙的“城市观”,他认为,为了保存美学的表象,不进行旧城改造,而让居民生活在没有马桶、不通煤气、人均住房面积不足3平方米的老宅里,这才是不人道的。

    住在成都著名的四合院一条街——宽巷子的住户宋宇光(音)指着一处施工围墙上的图纸对笔者说:“这就是我家房屋改造后的样子,基本上保留了川西民居风格(注:青砖、碧瓦、木头结构的小平房)的原貌。”

    当笔者问到经过改造后的宽巷子会不会是一个假古董时,这个面色黝黑的中年汉子反问道:“长城经过了历朝历代的修复,天安门城楼也经过了三次大修,你说它们是真古董还是假古董?”

    人们相信历史古迹是留存集体记忆的最好载体之一。在发达国家,特别是在欧洲,建筑物历史超过100年以上的,一般都被列为文物古迹加以保护,城市建设过程中不能随意更改其原貌。

    然而,我们毕竟不是生活在一个真空的世界里。不管你是否承认,人有趋利避祸的本能,而现实总比历史更为直接。我们只需问一下自己,空气污染是最直观的污染,我们是不是会因此而放弃车船乃至飞机的便捷、远行的特权?如果我们给出的是一个否定的答案,那么,我们又有什么理由要求这里的人们放弃追求高质量生活的最基本的权利?

    我们乐于从文化心理上的差异层面来检讨,因为我们比较容易获得道德感的满足,而涉及人性本身的弱点,我们鲜有改良的余地,因为它有可能将我们送上道德感失衡的险途。

    (二)个人·国家

编辑:红豆树

图片资讯
关于我们 | 会员服务 | 服务条款 | 联系我们 | 免责声明 | 设为首页 | 添加收藏 | 友情链接 | 网站地图 | 建站 | RSS | 产品库 | 搜索云
版权所有:中国园林网 yuanlin.com 客服邮箱:Service@Yuanlin.com 电话:0571-81999581
战略合作:中国电子商务协会 浙江省花卉协会 浙江省林检站 浙江省林科院
  经营许可证编号:浙B2-20100396
广告经营许可证编号:33010020106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