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现这棵树会下雨之后,当地电视台进行连续报道,周边各市县的游人纷至沓来,甚至还吸引了全国各地的记者,于是,当地媒体邀请仁寿县气象局和林业局的人来看过,他们试图为这件稀奇的事找出一个合理的原因,各方人士看过之后,这件事情有了不同的答案。
气象局的人说,因为古墓的周围全是石板,正好那段时这个地方的天气特别怪,太阳很大,石板温度可能达到了45摄氏度以上,气象局的同志推测这个现象有可能是因为这里地形特殊的原因,气流在大树上空形成积雨云,才会造成下雨的现象,而这种现象,就叫做局地小气候。
大树下雨到底是不是局部小气候造成的呢?根据当地媒体的描述,他们本来以为能看到大树下漂洒着毛毛细雨的奇观,但在现场守候多时,始终没能看到所谓大树下雨的现象。陈春梅说,它与人们想象中的下雨有完全本质区别,当时,在树下大声说话或鼓掌,树上确实能落下一些水滴,但绝不是绵绵不断的毛毛雨,也不是真正的天气变化下雨现象。
大树“下雨”是不是昆虫在作怪?
根据我们观察,这棵大树还没有发出新叶,整个树干光秃秃的,不会是因为树叶积存水分而出现滴水的情况,那么,到底是什么原因能从树上落下水滴呢?北京林业大学的任利利博士在现场有了一个重要的发现,在树上发现了刺吸式口器昆虫取食的痕迹。在附近小的那棵棉丝树和旁边的这些树上发现了有类似于木虱或者是粉虱这样的同翅目这样的一些昆虫。正当大家在现场寻找线索的时候,守墓人李正南老人,又发现了另一棵会下雨的树。这棵树位于李正南家后面的山坡上,距离坟头那棵会下雨的树有大约一百米的距离,并且也是一棵棉丝树。
有的树在滴水,而有的树没有,并且滴水的两棵树,还相隔一定的距离,这些疑点推翻了局地小气候的解释,那么,大树下雨,跟我们发现的树叶上的虫子痕迹,有没有什么关系呢?任利利介绍,昆虫有一定的生态学习性,比如蚜虫或蚧虫,还有木虱或粉虱,身体上都有一些线管或附管,能分泌一些排泄物。那么,蚜虫会不会就是大树下雨的真正原因?
任利利说,起初怀疑是蚜虫或者蚧虫,因为这种虫子在北京有过分泌蜜露和像下雨的情况发生。但是现在看来,蚜虫可能性比较小。因为如果树上有蚜虫,那么这棵树必须有大量新鲜的树叶,提供给蚜虫们取食,可是现在,这棵树的叶子全都掉光了,新的树叶还没发出来,所以这树上不可能有蚜虫。那么,在大树上生活的会是什么虫子呢?
这件事发生之后,来了很多人参观,但是从没有人爬上大树看个究竟。为了弄个明白,我们决定爬上这棵大树,在这棵高达30多米的棉丝树上取下一根树枝,寻找大树下雨的线索。在仁寿县消防部门的大力帮助下,消防战士身手敏捷地爬上了大树,为我们取下了这棵会下雨棉丝树的一根树枝。在取下的树枝上,我们惊异地发现,干枯的枝条上布满了密密麻麻的不知名的昆虫,看来,这棵树的虫口密度很大,在现场的博士也没见过这种虫子,它只有米粒大小,而且还会跳跃。那么这究竟是什么昆虫呢?
专家释疑
骆有庆(北京林业大学教授):
原来人们所说的雨滴,是一种叫做朴巢沫蝉的昆虫分泌的蜜露
这到底是一种什么昆虫呢?神奇的大树下雨现象跟他们有没有关系?我们把现场采集的样本带回北京,找到了北京林业大学的骆有庆教授,看过我们带回的虫子,骆教授认为这是同翅目的沫蝉,在高倍显微镜下,我们观察到了虫子变成成虫的过程。
骆教授告诉我们,这是一种名叫朴巢沫蝉的昆虫。这种小虫子,和我们常见的知了是一个家族的昆虫,但是个头却比知了小了很多,只有一个米粒大小。它们依靠取食植物的汁液而生存,并且会迅速地将体内不需要的水分和糖分排出体外。因为排出的是液状物质糖分比较多,就给它一个很好的名字叫做蜜露,实际上都是通过消化道肛门排出来的一些多余的代谢物质。
在北方我们常见蚜虫或蚧虫发生这样的情况,在北京,在发生蚧虫密度较高的植物上,就会出现类似下雨的所谓奇观。骆教授介绍,路旁的花、草、树,你粗一看没有太严重的危害,不见得那上面没有虫子,因为虫的密度小,你可能没注意或者不太容易发现。如果虫口密度很多,正好加上是昆虫的活动取食时间,如果在下面呆着或者走过去,你就能感受到好像是非常细小的雨滴下来,这是很正常的一种自然现象。
原来,所谓神奇的大树下雨现象竟然是小小虫子在作怪,这种朴巢沫蝉,因为独特的自然习性,给大家带来了一个小小的惊喜。它们生活在虞丞相墓的大树上,它们靠吸食树的汁液生存,吃饱了以后,它们把身体不需要的糖分和水分排泄出来,成了我们看到的雨。这就是仁寿县虞丞相墓的大树会下雨的真正原因。
据专家介绍,这种朴巢沫蝉,对林木的危害有限,这棵棉丝树上发生的虫害对当地的生态环境也没有太大影响,不需要对它采取什么杀灭措施。仁寿县的虞丞相墓仍然是人们缅怀古人,踏青赏春的一个好去处。
(来源:齐鲁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