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绿de村 大桥村绿色银行存财富 借力林业开创丘区农业发展新模式 在金堂县转龙镇大桥村的山坡上,一丛丛翠绿的桑树格外显眼。桑树还很矮小,但桑叶阔大、肥厚、鲜嫩,在细雨和微风中摇曳着,看上去有种抑制不住的生机。这是记者日前在大桥村采访时看到的景象。
近年来,大桥村按照“三个集中”的要求,引进企业与业主,积极推进土地规模化经营,1854亩旱地全面实现了退耕还桑,形成了“一村一品”特色产业经济,还成功实现“村企合一”,建立了大桥蚕桑专业合作社。这种因地制宜以生态立村、产业强村、特色兴村的发展之路,开创了丘区农业发展新模式。目前大桥村植被面积已达到5100亩,森林覆盖率达到85.04%,成为典型的绿色之村。一到春夏满山遍野柏树飘香、桑林叠翠,郁郁葱葱,成为农民增收致富不断壮大的“绿色银行”,达到了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互动共振,退耕还林在新农村建设中功不可没。
村企合一村与企业合作共赢 “金堂县转龙镇大桥蚕桑专业生产合作社”——一块长长的吊牌出现在我们眼前。一座整洁的四合大院,既是大桥村党支部和村委会的办公处,也是合作社的总部。
“大桥村已经实现了村企合一,他就是合作社的总经理卿上荣,也是村委会主任。”转龙镇的工作人员指着一位中年汉子介绍给我们。
“合作社是去年8月23日挂牌成立的。股东分为3个部分:一是全村2300多亩耕地的经营权折价入股,2223个村民变成股东;二是成都市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金堂县龙腾茧丝绸实业有限责任公司出资30万元,是第一大股东;三是4位分别出资2000元的自然人股东。合作社已通过工商注册,是一个独立的法人经营实体。”
说起合作社,卿上荣如数家珍。“农户通过入股流转集中起来的2300多亩耕地就是合作社的生产资料了。目前水田仍由农户自行耕种,解决大家吃粮的问题,但这部分耕地折算的股份仍享有合作社的分红权。1850亩旱地全部发展蚕桑产业,栽桑养蚕。合作社直接经营450亩,其余的由合作社转包给大户经营。通过广播、报纸宣传,本镇的、外县的一批经营大户很快就背着钱来投资了。到去年年底,全部土地都转包出去了。承包20亩以上的就有27户,最多的一户215亩。我算了一下,大户们投入的蚕桑产业建设资金大概有200万。”
“这么多钱砸在土地上还不变个样?从去年下半年到现在,新栽的桑园就有1300多亩,全是密植的良桑,当年栽植当年见效。去年全村养蚕才500多张,今年至少1500张,一下子就增加了两倍!茧子根本就不愁销路,龙腾公司签下了购销合同,制定了高于零散蚕农的最低保护价,有多少收购多少。”
同时,企业壮大了原材料生产基地,合作社保证把生产出来的蚕茧全部收购到企业,并享有每公斤1元钱的返利,实现村合作经济、农户与企业的共赢。
产业推进建设富民新村 由于退耕还桑工程的实施,大桥村新增林地1854亩,昔日荒山秃岭披上了绿装,涵养水源能力明显增强,水土流失得以控制,基本实现了洪水不下山、淤泥不出沟。多年干涸的山泉又涓涓流出,局部小气候正在形成,生态环境逐步改善。
“农民的收入也增加了。土地转包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