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城市森林论坛闭幕,全体代表通过成都宣言,专家对创森惠民详细解读
中国园林网5月11日消息:为期两天的“中国城市森林论坛”昨(10)日下午在成都闭幕,参与论坛的全体代表通过了《中国城市森林论坛———成都宣言》,宣示进一步加强城市森林理念的提升和传播,建设开放式城市绿地,惠及百姓生活。据了解,下届中国城市森林论坛将在广州召开。
昨日的森林论坛上,124个国内城市的市长,27个省、区、市林业厅(局)负责人,4个国际组织、2个驻蓉领事馆官员,14个国家的33位外国专家参与了森林建设的讨论,尤其是成都城乡一体统筹的绿化管理获得了专家们肯定。
中国林业科学院首席科学家彭镇华对成都的森林建设表示欣赏,尤其是锦江的治理。他说,成都的自然条件很好,森林植被饱满,树很多,这在国内不少城市都达不到。
“当然,我们在森林建设的时候应更尊重自然。”彭镇华认为街道两边犹如哨兵站岗似的排排树栽植得并不是很科学,他还特别提到草坪大面积修剪问题,称这是一种审美认识误区,应该尽量自然。他提倡包括成都在内的城市森林建设应该多搞“近自然”的生态绿化,把生态和地区文化结合在一起,立足人的身体健康。
>>>声音生活在这里很幸福
拉萨市长多吉次珠:这是我第四次来到成都,在成都到处可以看到绿化,这座城市的漂亮名副其实。
广州副市长陈国:我们去了成都的三圣花乡,印象很深刻,生活在这座城市的市民是很幸福的。
国际林业研究组织联盟IUFRO官员KjellNilsson:在成都公园里看到人们悠闲地享受快乐,这是一座很美的城市。
>>>解读
成都“创森”市民得到这些实惠
成都创森,市民究竟得到了哪些实惠?昨日,专家们对此作了详细解读。
饮水更加方便
大量的绿地可以避免地下水过度开采产生的“漏斗”状地势,可使地下水储量增加。按照成都现在的规划,2020年实现城市绿地率40%,绿化覆盖率45%,人均公园绿化面积15平方米,那时成都的水土保持和整个生态系统将得到系统的完善,成都的地下水将成为市民的第二饮用水源,生活在郊区的100万成都人每日可直饮100万吨二类水。
缓解“热岛效应”
目前成都市森林覆盖率达36.15%,建成区绿地率35.12%,绿化覆盖率36.46%,人均公共绿地面积9.22平方米,城市水网、路网、绿网基本形成。在很大程度上起到了“防暑降温”的作用,城市森林整体水平和质量显著提高,城市生态和人居环境得到有效改善。
减少噪声污染
成都打造了环抱城市的10大郊野森林公园,形成林城相融的绿色生态屏障;绿化流经城市的51条河道的林阴堤岸,装饰1200多个园林式小区和街头游园,有机汇成林园相衬的游憩休闲活动空间;两年来,新建了20个街心公共绿地、100条景观大道、100条林荫大道、100个小游园,城区绿化面积大幅增加,基本解决了老城区道路狭窄、污染严重、缺树少绿的突出问题,这极大减轻了城市噪音污染。
带动绿色经济
绿色产业在创森中发展。成都市林药、竹产、花木、茶叶、蚕桑、优质经济林果和绿色森林食品基地规模比5年前增长32.9%,超过150万亩,绿色产业已经成为发展现代农业和农民持续增收的重要途径;效益向绿色消费放大,2006年,全市苗木花卉销售收入19亿元,绿色有机食品实现产值4.5亿元,旅游业总收入340亿元,林木相关产业吸收农民工15万人以上,城市森林为城市和谐发展创造了巨大的经济财富和社会财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