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府三月,花开时节。每逢周末,花下车如流水人如潮。在一片片花海中一股股人流中———
“花经济”为什么这样红
今年春天来得早,往年3月中旬才纷纷登场的“花节”今年都提前“开”了。3月4日,新津梨花节拉开了成都“赏花经济”序幕,随后,崇州李花节、龙泉桃花节、石象湖郁金香节、蒲江以茶为主体的乡村游等几大花节也吸引着数以万计的游人。
在最早踩上花经济的“油门”的成都龙泉驿区,农家乐老板廖国君算账,一棵桃树产果约50公斤,早熟桃按1.6元一公斤算最多能卖80元,晚熟桃最多也就卖300元。办起农家乐后,就算这棵桃树下只摆一张桌子,坐10个人,一天接待一桌,按每人消费30元计就是300元———一天等于一年!
花节对资本的号召力,蒲江也理解得颇为深刻。蒲江地处成都远郊,不如龙泉那样交通便利,在举办郁金香节之前,石象湖生态风景区每年最多接待游客两三千人,旅游收入连解决景区30多个职工工资都成问题。2002年,首届郁金香节举办后仅两月,全县旅游人数即超过50万人,石象湖景区就占了30万人。尝到甜头的蒲江去年又推出“桔子红了”乡村旅游活动,据介绍,“桔子红了”活动期间,全县旅游收入达285万元,柑桔销售8万吨,占全年柑桔销售的40%。今年新茶即将上市,以茶叶为主题的乡村游又将拉开帷幕。
收获的不仅是钱,更是城市品牌
川师大历史旅游学院教授谢元鲁追溯成都人赏花从“花重锦官城”开始,他说“现在,成都更把赏花做成了休闲经济的一篇大文章。”在他看来,赏花不仅是一种经济现象,更是一个城市的文化和品牌。
第21届中国成都国际桃花节,作为成都市在最佳旅游城市授牌后的第一个国际性旅游盛会,首次推出“成都人的桃花生活方式”,现在一年一度的桃花会已不仅仅是一个赏花活动,已发展成一个融旅游、经贸、文化体育为一体的大型综合性节会活动,成为成都市一张亮丽的城市名片。
在龙泉驿,不仅政府工作人员的手机彩铃设置为“桃花朵朵开”,就连农家乐老板也能随口吟出“桃花”诗词,并有意出资做广告,其强烈的对外宣传及营销意识可见一斑。20年来,历年桃花节期间,就有美、日、德等20多个国家和地区中外客商近千人次来龙泉驿考察、洽谈、签协议,累计引资近200亿元。很多龙泉人认为,很多客商就是通过桃花认识龙泉驿的,并最终有了投资举动。
城市的吸引力从品牌开始,这里的品牌力量从花开始。今天的赏花者可能就是明天的投资者或者购房者。春节期间,记者在三圣花乡邂逅一名北京游客,他说他要在三圣花乡买房子,因为他到幸福梅林赏梅,居然就爱上这儿了。
克服两大软肋,才能永不落幕
果农一年赚钱有两个时间段,一是赏花,二是尝果,而赚钱最多是赏花。谢元鲁说,成都“赏花经济’虽然前景可观,但有两个软肋:主题不鲜明和持续时间短。他说,成都有桃花、李花、梨花、郁金香等众多花节,但缺乏有国际影响甚至全国影响的花节。同时,农家乐虽然众多,但大多只做一季生意,而且大部分集中在春季,一旦花期一过,园子就冷清下来。
要克服两大软肋,谢元鲁建议,一要有主打花卉,比如市花芙蓉或者初具影响的桃花,主题鲜明地对外促销;二要根据不同花期设计不同的花节。他举例,荷兰是“郁金香王国”,荷兰每年大约培育郁金香球茎有30亿个,如果把它们排列起来能够围绕赤道7圈。除了主打花卉,还应“四季有花看,月月有花节”。成都花卉众多,海棠、牡丹、芙蓉等都可以弥补桃花、李花、梨花谢后的空档,做到从初春到暮春花事不断。不仅春天,夏荷、秋菊、冬梅在成都也可适当发展,不同的季节,根据不同的花期设计不同的花节活动,并统一进行促销宣传,让“花节经济”持续发力,永不落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