处于成都城市中心的皇城是汉朝遗址,明代时重建,为另一座城墙和御河环绕。皇城的北门称“后子门”,东门称“东华门”,西门称“西华门”,南门为正门。我核对了手头所有资料,包括一些旧地图,没有发现南门的名字。在一些旧地图中,南门仅仅被称为“皇城”。但是,在明朝,南门又被称为“端礼门”。一首19世纪中期的竹枝词称:“蜀王城上春草生,蜀王城下炊烟横。千家万家好门户,几家高过蜀王城?”皇城中心是贡院,三年一次的乡试便在此举行。
贡院中的考棚
皇城城墙成矩形,也有四个城门,显出历尽沧桑的古旧气派。正门前有一巨大石牌坊,上有康熙皇帝手迹“为国求贤”四个大字。
皇城正门
辛亥革命爆发后,皇城里面人潮涌动
在清覆灭之后,是保留还是拆毁城墙成为人们经常讨论的焦点问题。在争论过程中,城墙一般被认为是“落后”的象征,经过晚清和民国初期的改革和重建,成都大城和少城的旧城墙都遭到了巨大的破坏。随着人口的增长,四个城门已无法承担起交通枢纽的重任。人们开始抱怨城墙的种种弊端,有些人甚至认为旧城墙成为城市发展的障碍,他们的理论是:文明各国,大都无城墙,拆了城,有利于交通,促进商业发展。认为城墙上“闭关自守时代”的产物。这种认识,是与当时人们“新亦优”、“旧亦劣”的观念共存的,所以这种主张得到很多人的支持。有人提出成都至少需要八个城门,还有人建议拆除所有的城墙。
1913年,开凿了位于西较场附近的通惠门(又称新西门),沟通了青羊宫和少城公园这两个成都最重要的公共场所,并由此开启了城墙消亡的历程。城墙的其他部分也被凿开,允许人们进出。1915年,位于东较场的武城门建成(又称新东门),连接上莲池街和下莲池街的复兴门(又称新南门)也于1939年打通。
成都各城墙和城门分布
1913年开凿的通惠门
除了城市建设对城墙的巨大破坏外,市民也为进一步毁坏这个古迹着了一臂之力。偷城墙砖的活动可以说是日夜进行,那里成为人们取得建筑材料的最佳场所。旧城墙被挖得千疮百孔,几乎没有人理睬它在那里垂死地呻吟。城墙中有许多从汉代到明代的古砖,上面饰有美丽的浮雕。因而,所有的人不论是居民、士兵还是军阀,也不论是合法还是不合法,都把古城砖拿回家去建房、铺街或修下水道。那些达官贵人更是贪婪地将城砖运回去装饰他们富丽堂皇的宅邸。
1913年在开凿通惠门同时,城市当局拆除了少城的城墙,将“大城”和“小城”连接起来。1917年的巷战,二千多名士兵占领了皇城,并把它当作堡垒使用。
不过在民国时期,皇城最终还是逃脱了被拆毁的厄运,1917年四川省政府进驻此地,后来好几所学校又搬了进来。1919年四川省政府及时阻止了皇城的拆除工作,并将其列为历史古迹。皇城虽然又苟延残喘半个世纪,但在文化大革命中它完全拆除。它虽然从战争的炮火中幸存,但却在思想的“革命”中被彻底摧毁。当今天我们经过成都人民南路广场,看到模仿人民大会堂的方形宏大建筑和毛泽东挥手的巨型塑像,有多少人会知道那就是有上千年历史的皇城遗址,又有谁会为之发出一声遗憾的叹息?成都城墙的坎坷经历,折射出这座城市所经历的政治、经济和社会的变迁,也反映传统的生活方式日渐消失的必然命运。
推荐阅读:
(来源:腾讯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