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孜州在雇用当地农户为治沙者、管护者,直接享受项目和生态补贴,以及发展特色林业产业富民方面进行了尝试。
打隆合作社的农牧民,因为参与治沙,每年可以从每亩治理后的草地上拿到5元管护费。预计今年,全州将有8100个农牧民参与防沙治沙,全年可增加劳务收入630万元。
炉霍县林业开发总公司3.9万亩俄色茶基地,为农牧民提供了就业机会3000个。64岁的觉吾志玛说:“5-8月是俄色茶采摘的高峰期,用这4个月去‘掏叶子’(摘茶叶),我跟老伴每年能多挣两万元,比种两年青稞还要强。”
全省总动员
掀起新一轮绿化美化热潮
根据《大规模绿化全川 筑牢长江上游生态屏障总体规划》,在构建东部绿色盆地和西部生态高原两大框架下,全省被划分为成都平原区、盆地丘陵区、盆周山地区、川西北高原区、川西高山峡谷区和川西南山地区六大区域,分区分类推进国土绿化建设。
目前,各地已经制定相应的行动方案,新一轮绿化美化热潮正在巴蜀大地蓬勃兴起。
四川省会成都,在“大规模绿化全川行动”中将更加注重城区增花添彩、山区增绿提质,以再现杜甫笔下“花重锦官城”的盛景,提升龙泉山脉生态系统功能。
主城区,通过城市中轴线、水系、道路以及生态用地构成基础骨架体系,以重要景观点(节点)、历史文化街区、传统街巷、特色街巷为集中展现点,构筑“一轴一区一带、五环七河多廊、园巷点网密布”的总体绿化美化布局。在树种选择上,将提升市花芙蓉的使用规模,保持市树银杏的使用数量,增加海棠、杜鹃、牡丹、梅花、茶花、兰花、菊花、石榴以及紫薇等传统花卉彩叶植物的使用量和集中程度。
龙泉山区,通过植绿、添彩、提质、增效,计划到2020年,实施新造林39.98万亩,提质森林面积30万亩,使规划区森林覆盖率提升5.06个百分点,达到43.24%;森林资源活立木总蓄积量增加200万立方米,达到950万立方米;工程实施生态效益产值为25亿元,经济、社会效益产值超过10亿元。
盆中平原区资阳市,拟用3年时间推进森林城市建设、通道绿化、水系绿化、产业绿化、集镇村庄绿化、森林精准提质和森林资源保护“七大重点工程”,实现城市、集镇、农村“三位一体”全域绿化,林网、水网、路网“三网同建”,生态林、产业林、景观林“三林共造”,最终把“绿”字做足,使森林覆盖率达到41%以上,着力打造全省丘陵地区林业示范市、全省一流的园林生态城市,构建长江上游沱江中游生态屏障。
东坡故里眉山,“大规模绿化全川行动”与“绿海明珠”建设无缝对接。
投资24.5亿元、实施已3年的“绿海明珠”建设,让眉山市实现了全民绿化普众化、城市增绿个性化、通道添彩特色化、集镇拥翠规范化、乡村美化产业化、园区绿化规模化。全市新增绿化面积30余万亩,森林覆盖率提高4.08个百分点,达到48.08%,比全省高出10个百分点;城乡绿化覆盖率提高4个百分点,达到50.81%;两区四县“一城一水体湿地”全面建成,水域面积达550平方公里,占全市幅员面积的8%,是全省占比的3.4倍。
推进“大规模绿化全川行动”,眉山市委、市政府瞄准将生态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将在继续实施“绿海明珠、千湖之城、百园之市”三大工程的基础上,大力推进城乡绿化一体化,助推全域生态化、全域景区化。
川西高原区甘孜州,提出了全力实施“山植树、路种花、河变湖”工程,着力构建“山顶戴帽子、山腰挣票子、山下饱肚子”立体生态格局的战略构想。通过构筑高原森林、绿色通道、城乡村寨三大屏障“思”绿化,落实目标责任“促”绿化,细化建设项目“推”绿化,跟紧项目实施“抓”绿化,今年已完成人工造林1万亩、义务植树160万株、绿色通道建设(种花、草、树)322公里、新一轮退耕还林1.47万亩。
据不完全统计,截至6月下旬,全省完成营造林502.65万亩,为省政府下达600万亩营造林目标任务的83.8%,同比增长56.4%,其中人工造林306.64万亩,同比增长81.2%。
推荐阅读:
(来源:中国绿色时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