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事这些湿地,都曾在城里
湿地常被冠以池、泽等名,很多成都人都可能想不到,在今天成都最核心的城区,古时曾有过不少的湿地池沼。因为历史变迁,这些池泽已经消失了,不过通过典籍、诗歌的记载,可以想象得出来,古代的成都人,也有他们身边的锦城湖、白鹭湾……他们对湿地的喜爱,与我们今天是相同的。
成都城自建成以后,城市内外一直有多处湖泊池沼。这些星罗棋布的池沼之间,由城市河渠相互连接,是成都城市水网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发挥着灌溉、蓄洪、调剂水量和调节小气候等多种功能。由于人们亲水、近水的天性,城市池沼及其附近地区往往成为城市文化活动的重要载体,是城市园林苑囿的重要内容,城市重要的自然和人文景观,因此也承载着城市丰厚的人文积淀。
游俗在水上的文化盛事
成都人喜欢游玩,尤其是临河、临湖的地方,但凡节假日天气好,必定游人如织。良好的湿地环境,给我们畅游自然的条件。而正因为成都自古不缺乏湿地,所以踏青游玩成为一种风俗,不管哪个时代的人,哪个地方的人,都享受湿地带来的好处。
亲水、乐水,是人们天生的习性和爱好。成都城市优美的水环境,使成都市民的亲水乐水习性更加鲜明,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了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游赏习俗。波光潋滟的摩诃池、江渎池,沿城而流的锦江,西郊的浣花溪,都是成都官民、文人游赏的最佳去处。
唐代、前后蜀和两宋,是古典成都城市的黄金时代。城市的繁荣臻于极盛。这段时期,岁时节令,城市王公贵族、官僚士大夫和广大市民沿解玉溪、大慈寺—锦江—浣花溪一线举行的水上遨游,是成都人的文化盛事。
在西汉扬雄的《蜀都赋》里可以看到,春天到二江观看游鱼,夏季沿河垂钓,是一项很受成都民间喜爱的游乐活动。吉日良辰,春和景明,大族豪富人家经常在江边置酒高会。
唐中期以后,成都的各种公私宴集,也常在二江沿岸的酒楼举行。诗人张籍《成都曲》写道:锦江近西烟水绿,新雨山头荔枝熟;万里桥边多酒家,游人爱向谁家宿?从诗中可以领略这样一番景象:新雨初霁,城外山头岭上,荔枝垂红,四野飘溢清香。锦江绿水烟波,江上云帆龙舸不绝,江畔楼上酒帘招客。清歌檀板,急管繁弦,一派繁华市井气象。
古典成都城市游赏习俗的高潮,是以锦江—浣花溪为舞台的大游江。这一活动,至迟在唐代已经产生。唐代天宝年间,崔圆任剑南节度副使驻于成都时,所见成都游江就已是“数十里丝竹竞奏,笑语喧然”。
五代时,成都遨游之风未减,“蜀中百姓富庶,夹江皆创亭榭游赏之处。都人士女,倾城游玩,珠翠绮罗,名花异香,馥郁森列”。宋代,江上的游赏更成为成都地方惯例,其规模之盛全国闻名。
推荐阅读:
(来源:中国经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