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防震减灾科普教育基地”授牌仪式
中国园林网12月4日消息:记者从四川有关部门获悉,近日,四川省青川县东河口地震遗址公园被国家防震减灾局授予为国家防震减灾科普教育基地。这是青川东河口地震遗址公园继荣获国家4A级旅游景区、全国红色旅游经典景区、全国科普教育基地、省级地质公园、四川省青少年地震科普教育基地、四川省防震减灾科普教育基地之后,获得的又一含金量极高的国家级品牌。
东河口地震遗址公园位于青川县红光乡,距成都253公里,广元96公里,县城乔庄60公里。东河口地震遗址公园是四川汶川大地震首个遗址保护纪念地,是因地球应力爆发形成的,地质破坏形态最丰富体量最大、地震堰塞湖数量最多最为集中、伤亡最为惨重烈的地震遗址群。从关庄镇沿青竹江经红光乡东河口、石板沟至前进乡黑家,沿红石河经红光乡东河口、石坝乡董家至马公乡窝前,呈“Y”型布局,集中连片近50平方公里,含五乡一镇。红光乡东河口村、石坝乡青龙村、马公乡窝前村、和苏河乡三凤村等四大地球应力爆发形成崩塌现场,集中展示了地震造成的崩塌、地裂、隆起、断层、褶皱等多种地质破坏形态。山体运动造成的滑坡和泥石流形成了石板沟、东河口、红石河等36个形态各异、五光十色、美仑美奂的堰塞湖。
汶川大地震是发生青藏高原东部断层间相对运动最慢的地方,是由几个独立的,但却离得比较近的断层同时断裂,断层的水平运动和垂直断裂同时作用,类型十分罕见的地震。东河口地震遗址是汶川地震巨大的能量由汶川映秀经北川传播至青川,多条挤压逆冲断裂和多个推覆构造体在东河口集聚爆发形成的,持续时间长达80多秒,地表破裂错距达2米,造成多处山体整体崩塌或滑坡、塌方、泥石流、地陷,整个区域山河改观,地震烈度达到10度,掩埋群众780余人。有史以来,青川发生的破坏性最为严重、最为复杂的地震表现形式,是研究地震类型和科考的重要基地。
“5.12”汶川特大地震发生后,广元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先后多次到东河口视察灾情,并作出了“有效保护地震资源,大力实施资源转化战略,变地震灾难为富民资源”的重要指示。按照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的指示精神,青川县高度重视,将东河口地震遗址公园建设作为灾后恢复重建的信心工程,推动产业发展的富民、惠民工程,迅速启动该项工作。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和直接关心下,在浙江省援建指挥部的倾力援建下,全体建设人员攻坚克难,挑战极限,在短短50天内,“5.12”汶川地震半年之际建成了汶川大地震首个地震遗址公园,于2008年11月12日成功举办了开园仪式,并被省科协和省防震减灾办分别授予地震科普教育基地,成都理工大学授予国家地质实验室实习基地。
作为汶川地震首个地震遗址保护纪念地,青川东河口地震遗址公园建成开园,受到国内外新闻媒体的广泛关注,先后多个电视台、多家报刊以及100余家网站进行了报道,对展示广元灾后重建工作,展示广元人精神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东河口地震遗址公园开园以后,迅速成为“5.12”汶川大地震科学考察、感恩纪念、寻亲祭奠的重要场所,已接待了来自日本、韩国、澳大利亚、美国等国家和重庆、云南、甘肃等省市游客,极大地鼓舞了青川人民灾后重建的信心和斗志,极大地推进了青川旅游产业灾后重建,极大地带动了青竹江流域生态乡村旅游业发展,促进了农户增收。昔日的东河口人因为东河口公园的建成走出了地震灾难的阴影,走出了丧失亲人的悲痛,当开园的瞬间,已经预示并明白了震后生活方式的改变。在建设过程中,参与建设的工人都是东河口当地村民,他们通过自己的双手挣得了地震后的第一笔收入,直接收入每人千元以上。开园后,青竹江沿线的农家乐和餐饮接待点已全部恢复营业,并新增餐饮接待点4家,带动沿线30余户农家乐月均增收5万元以上。还有20余名东河口村民在公园内从事管理和旅游纪念品销售,月收入均在千元以上。
东河口地震遗址公园开园后,四川省、浙江省等领导先后到东河口地震遗址公园参观考察,并给予了高度评价。全国百名高校党委书记、校长,团中央,共青团四川省委,中煤集团碳素公司,浙江台州公安援川特警突击队,温州慈善总会,中科院成都山地灾害与环境研究所也先后在东河口地震遗址公园开展纪念活动,悼念逝者,激励人生。
推荐阅读:
(来源:中国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