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安将要做的,是让“美丽”中国记住:在川西大地上有一个绿意盎然的生态之城,有一个老百姓生活得最幸福的小城,它的名字叫雅安!
历史的时针指向了一个继往开来的时刻:2012年11月8日。这一天,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隆重开幕。
“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 十八大后,生态文明战略地位的提升让人振奋。
于是,“美丽中国”成为了亿万国人心中最美好的向往,也成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宏伟目标。
一石激起千层浪。如何在科学发展观的引领下,绘就这样一幅“美丽中国”的画卷,成为时下热议的话题。
雅安庆幸,生态旗帜始终高高飘扬在12年跨越发展的征程之上,坚守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的底线,形成了全市150多万人民的生态建设共识。
雅安意识到:“美丽中国”所要求的,不仅是一个高速发展的中国,更是一个“绿色中国”、一个“幸福中国”。
坚持“生态立市”——建设国际化区域性生态城市,让雅安成为“美丽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领跑者。
雅安,是“美丽中国”最生动的实践。
生态+思路=竞争力 咬定青山不放松
多年前,当雅安人这样审视自身的劣势——区位,偏处川西一隅;实力,经济总量偏小,发展正在起步……
雅安人这样看待自身的优势——优良的生态是雅安的烫金名片。
一条神秘的北纬30度穿越雅安,一条神奇的胡焕庸线横贯雅安。雅安市森林覆盖率62.5%,是名副其实的“生态天堂”。拜生态所赐,这里的茶叶中制出的藏茶、蒙山茶,香飘茶马古道两千多年;这里的树叶下,最早发现第一只大熊猫,之后中国的“熊猫文化”享誉世界。
如同一个蹒跚学步的孩子,雅安在思考,要如何扬长避短,实现科学发展、跨越式发展?
发达国家的经验告诉我们,生态环境不能破坏了再治理。经济社会发展中,通过牺牲环境而取得的进步,最终都要以付出高于发展数倍的代价来偿还。因此,保护环境,保护生态,其实是促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助推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后续动力引擎。
于是,“建设生态雅安,发展生态经济”,郑重写进了雅安的“十五”、“十一五”和“十二五”发展规划。至此,一场全系统、全领域、全方位的“生态立市”攻坚战在雅安全面打响。
我们不能忘记,2000年12月,雅安撤地设市就开始了“生态立市”的探索之旅:市委一届委员会科学客观分析市情,在市一次党代会上,提出了建设西部生态经济第一城的目标;
我们不能忘记,2003年初春,在市委一届六次全委会上,市委提出了“围绕一个目标、加快一个进程、加速‘四轮驱动’、培育两个增长极、构建一条经济发展高速路”的“11421”生态经济发展战略性思路;
我们不能忘记,2006年,市二次党代会响亮提出“科学发展,奋进跨越”战略,建设“富裕、民主、文明、和谐”的魅力新雅安的宏伟目标,提出把生态经济作为与现代经济对接的基点。
在2011年9月召开的市第三次党代会上,市委书记徐孟加代表150多万雅安人民,表明了雅安走生态立市发展之路的决心:我们始终把生态和可持续发展作为全市规划与建设的灵魂,绝不走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绝不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搞政绩!
在这次会议上,提出了为建设国际化区域性生态城市而努力奋斗的宏伟目标。这一目标的提出,是对我市矢志不渝坚持走生态立市道路的拓展和深化。
在雅安,历届市委、市政府“咬定青山不放松”,坚持走生态立市道路,始终坚持围绕生态、注重生态、发展生态,不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搞发展,而是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一届接着一届干,一张蓝图绘就到底!
生态+产业=协调发展 青山就是雅安的金山
思想有多远,路才能走多远。如何让生态和产业融合,产生裂变,带来“金子”效应?
2000年,为雅安发展带来先机的成雅高速公路贯通。
那一年的“5·1”大假,近万辆汽车拥堵雅安城,游客车辆排满了从景区到市区的7公里道路。
“碧峰峡模式”除了给雅安带来一连串经济增长数字,也为这块土地播下了希望的种子,给雅安人在发展“生态经济”的观念上带来了巨大的冲击。
至此,雅安开始在生态经济的发展中谱写一段段动人轨迹。
2000年,打造“中国西部生态经济第一城”;
2005年,雅安捧回“中国优秀旅游城市”桂冠;
2006年,雅安荣膺CCTV2006年度中国十佳魅力城市;7月12日,“四川大熊猫栖息地”申报世界自然遗产成功;9月,雅安成为国家级生态示范区;
2010年,雅安荣获“中国低碳先锋城市”称号。
2011年,中国唯一一个“生态气候城市”的荣誉被雅安摘得。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