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市场动态 > 95岁老教授15年建珍稀植物园 如今树木归宿难寻
市场动态

95岁老教授15年建珍稀植物园 如今树木归宿难寻

来源: 澎湃新闻 作者: 日期: 2017-11-3 11:13:56
中和镇街道办事处主任高健告诉记者,按照成都市有关文件的规定,这片土地已被划为建设用地,如果这片园子要搬迁,将会按照青苗和地上附着物标准进行补偿,政府不负责找搬迁地,“树苗还是他们的”……

中国园林网11月3日消息:“书生气太重。”

95岁的熊济华回忆15年前建珍稀植物园,拍着沙发,重重地感慨。

2002年,这位已迈进80岁高龄的原西南农业大学植物学退休教授,在成都南郊中和镇租了大约30亩地,培育30余种珍稀、濒危及乡土植物,试图完成他人生中最后一个、也是最大的一个心愿。

2017年春节,熊济华在园子里留影

“每一种珍稀植物都是一座金山,”熊济华常常感慨,“但很少人认识到这一点。”

他最初的想法是,先将一些珍稀植物引种过来,对其生长习性进行研究、繁殖,时机成熟时再推广到绿化市场,这样就能大面积种植,既有效保护了珍稀植物,又让园子得以可持续发展。

但事与愿违。虽然树已成林,但15年来园子总是入不敷出。更让他忧心的是,树木的生长是速度远赶不上楼房,15年前这里还是一片荒凉,但随着城市的扩容,高楼逐年逼近,如今拔地而起的楼盘和蛛网般密织的公路,将这个小小的园子围困其中。

“当时也不考虑其它的,只是想把这些植物保护起来。”熊济华告诉记者,如今他已无力操心太多,都已交给儿子打理。

园林绿化专家杨玉培曾帮熊济华推广过一些树木。他说,园林部门也用过这些珍稀植物,但要平衡成本比较难,“培育一颗珍稀植物,和培育一棵常见的植物,付出肯定不一样。”

15年后,这个植物园树已成林

杨玉培说,一些专门做园林生意的商人,会选择市面上接纳程度比较高的常见树种,“按照市场规律办事”,像熊济华这样培育珍稀濒危植物的情况,精神可贵,这些植物也有很高的科研价值,但是要将其推广到绿化市场,“需要有一个接纳过程”,“不是我们让人家用人家就用的”。

中和镇街道办事处主任高健告诉记者,按照成都市有关文件的规定,这片土地已被划为建设用地,如果这片园子要搬迁,将会按照青苗和地上附着物标准进行补偿,政府不负责找搬迁地,“树苗还是他们的”。

高健说,几年前,有关部门曾与熊凯鸿商谈过搬迁问题,但因搬迁只能参照青苗和地上附着物的补偿方案进行,而无法考虑到植物的珍稀或濒危属性,双方存在分歧,未有结果。他表示,政府对老教授的事业很尊重,一直在积极处理,“如果他们愿意谈随时可以找我”。

植物园、“钉子户”

成都南郊中和镇,在密密麻麻的楼盘和公路之间,一片郁郁葱葱的树林格外显眼。

走近看,林子和一个名叫中铁城锦南汇的小区仅一道栅栏之隔。栅栏这边,是现代化的高档小区,人车往来不息;另一边,几间简陋的平房隐藏在树林里,住着守护这片园子的工人。

栅栏一角开了道小门,可以窥见里面杂乱的农具和绿油油的树荫,仿佛另一个天地。问及林子里的主人,小区楼下包子铺老板说,“好像是‘钉子户’”。

这并不是“钉子户”,而是熊济华毕生工作的结晶。

入秋,园子里依然不减生机。水冬瓜树上挂满了青涩的果子,层层叠叠,仿若撑开的伞;椿树和栾的果子已经变红,而珍贵的南川木菠萝的果子,在一个月前已经坠落地上,工人们将种子搜集起来,又重新培育了几百盆幼苗。树荫低处,各种鸢尾泛着绿光。

熊济华80岁创业建珍稀植物园,让很多人感到惊诧,儿子熊凯鸿却觉得,这是父亲一生志趣水到渠成的事。

他说,父亲受祖父的影响,从小就对大自然心怀向往,对植物情有独钟,父亲早年就希望有自己的农场,有花草和牛羊陪伴的生活。

1923年,熊济华出生在一个知识分子家庭,其父早年投笔从戎,毕业于保定陆军军官学校,后愤于军阀混战和官场腐败,退出政界。这时,父亲风雅的一面给熊济华带来了最初的熏陶。

在熊济华童年印象中,家中庭院满是父亲栽种的罗汉松、核桃、枇杷、梨树、桂花、腊梅。

红墙宅院内的四季变换,留在了少年熊济华的心中。

熊济华的父亲敬仰陶渊明,每年培育一盆菊花,这个习惯一直保留到了解放后。

工作后,熊济华参与完成了七五国家重点攻关科研菊花切花新品种选育课题并获奖,他还担任中国菊花研究会名誉理事,并编写了中国名花从书《菊花》卷。

1940年,受父亲和家庭的影响,熊济华考入金陵大学园艺系。当时正值抗日战争,金陵大学与西迁成都的燕京大学、齐鲁大学等几所高校,借用原华西协和大学校址办学。大学四年,成为熊济华人生的第一个转折点。

时局动荡,但治学的传统仍得以保留。校长陈裕光是著名化学家,也是从美国人手中接任校长的第一位华人。在熊济华的印象中,陈裕光极力捍卫传统,他从不穿西装,总是戴着一副眼镜,穿着一袭长袍,千方百计保护学生。

园艺系的老师们总是忙忙碌碌。系主任胡昌帜教授为人忠厚善良,堪称一系之长、业界权威,他早年留学日本,专攻果树学。熊济华常带着果子去请教是什名称,胡昌帜有问必答,而且从不待查,老师对学术的游刃有余,给大学生熊济华留下了深刻印象。

现在,95岁的熊济华依然能识别1000种以上的植物,并能写出他们的拉丁文名称,这是国际植物学界交流的标准用名。

其子熊凯鸿说,小时候跟父亲走在路上,他总是停下来琢磨这个叶子、那个树,一有不认识的就记下来,赶紧翻书查。

让熊济华走上珍稀植物保护、推广之路的,是1952年和1957年的两次野外调查。为进一步摸清四川植物区系与资源,由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提供经费,熊济华和同事们分赴甘阿凉、大巴山、峨眉山、金佛山等川渝腹地深入调查植物、采集标本。

这两次野外调查,他们共采制了腊叶标本约5万余份。其中不乏极有价值的标本,他们发现了一些新的分类群。

教学之余,熊济华还到重庆缙云山等地采标本。这让他意识到,四川省内有不少珍稀植物,有待进一步发掘和保护。

编辑:牡丹花

图片资讯
关于我们 | 会员服务 | 服务条款 | 联系我们 | 免责声明 | 设为首页 | 添加收藏 | 友情链接 | 网站地图 | 建站 | RSS | 产品库 | 搜索云
版权所有:中国园林网 yuanlin.com 客服邮箱:Service@Yuanlin.com 电话:0571-81999581
战略合作:中国电子商务协会 浙江省花卉协会 浙江省林检站 浙江省林科院
  经营许可证编号:浙B2-20100396
广告经营许可证编号:3301002010650